大模型技術正快速滲透千行百業,其變革力量令人矚目,但伴隨而來的安全與落地挑戰——數據泄露、模型后門、跨行業門檻也日益嚴峻,成為規模化應用的現實阻礙。
大模型的訓練效率、部署安全與規模化落地,成為產業智能化升級的核心挑戰。
如何讓算力更高效?
如何保障高敏場景數據安全?
如何打通從技術到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武漢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內,一項由云從科技與華為聯合打造的標桿項目——網安基地人工智能中心訓推一體化中心(下稱“訓推中心”),以“訓推一體+可信數據空間”雙引擎模式,給出了創新答案。
作為云從科技攜手華為打造的“可控訓練場”,它不僅是國內融合可信數據空間與AI安全檢測的綜合性平臺,更以“安全為錨、算力為基”的理念,為AI技術穩健滲透一二三產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從“痛點”到“破局”:給AI模型建個“安全健身房”
大模型訓練堪稱“精細活”:既要海量高質量數據當“食材”,又得強大算力做“灶臺”,更需全流程安全防護作“安全閥”。
但現實中,不少企業面臨著“三重困境”——數據孤島導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算力成本高企讓中小企業望而卻步,安全合規漏洞則可能讓投入付諸東流。
云從科技副總裁、武漢云從總經理張立在空間計算產業人才研修班上,系統揭開了“可控訓練場”的神秘面紗:“這里不是簡單的算力集群,而是為AI模型量身打造的‘安全健身房’。”依托華為在算力領域的技術積累,中心構建了包含內容審核智能體、AI安全檢測中心在內的“訓練-檢測-部署”全鏈條安全體系:
一方面,采用多方安全計算(MPC)、聯邦學習等先進算法,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從源頭杜絕泄漏風險;
另一方面,AI安全檢測中心如同“質檢站”,從模型備案到漏洞掃描全程把關,確保產出的模型既“聰明”又“可靠”。
同時,云從科技AI智能體平臺延續了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理念,提供了訓推中心的核心“智力”源泉,大幅提升多智能體處理復雜任務與人機交互能力:
(1)分層社會網絡的架構設計,改善智能體應用的大模型依賴癥,有效提高任務端到端的準確率;
現有的智能體應用過分依賴大模型能力,架構單一。云從AI智能體平臺繼承了人機協同操作系統中分層社會網絡的設計,將智能體節點分成決策、協調和執行三類,構建了決策下發和信息上報兩條鏈路。良好的分層結構將大模型能力聚焦到決策規劃部分,同時讓各智能體節點獲得了更豐富的上下文和更清晰的指令輸入,對提升任務執行的準確率有很大幫助。
(2)人機協同原生設計,充分發揮智能體與人類的協同效能;
現階段的智能體大多沒有充分給予人類專家參與和發揮作用的空間,智能體要么固化,要么行為失控。云從AI智能體平臺工作流引擎的設計充分考慮人類專家的協同行為,加上多層驗證機制,同時收集主觀反饋和客觀反饋,通過長期記憶和強化學習形成閉環;同時平臺擁有完善的知識采編體系,依托云從視覺等其他模態信息的采集分析技術,補強人機協同所需的上下文。
(3)多樣化模型的動態組合調度,兼顧效果與算力經濟性;
算力消耗巨大且低效一直是智能體繞不開的問題。云從AI智能體平臺的分層結構和人機協同設計就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模型服務的調用壓力,除此之外,依托云從的技術儲備,平臺還提供豐富的小模型,以及蒸餾、量化等模型壓縮能力,輔以平臺的動態算力調度功能,可以顯著提高算力的利用率。
這種設計直擊行業痛點。
對科研機構而言,無需重復建設算力設施,就能借助中心的公共算力池開展前沿研究;對企業來說,既能低成本獲取模型訓練服務,又能通過安全托管規避合規風險;對政府部門,則多了一個掌握AI技術應用動態的“瞭望塔”。
生態為橋:三方合力織就創新網絡
走進訓推一體化中心的展廳,一塊動態更新的生態圖譜格外醒目:
左側連接著需要AI解決方案的“場景方”——從農業病蟲害識別的農戶,到工業質檢的工廠;右側對應著提供技術支撐的“能力方”——算法團隊、硬件廠商;中間則是負責落地服務的“服務方”——集成商。
這張網的核心,正是“政府指導、企業主導”的創新機制。
“單打獨斗做不好AI生態。”張立強調。
中心創新性地搭建了多元化商業模式:
既有面向企業的模型加工訓練服務,幫助傳統制造業將生產數據轉化為質檢模型;
也有針對開發者的安全托管服務,讓小團隊的創新成果能安全對接市場;
更通過服務招商與投資聯動,推動技術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園。
該中心已成為支撐區域AI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
基于此,云從科技聯合生態伙伴,將AI技術與行業需求深度融合,在金融風控、智慧城市治理、智慧出行、企業經營等多個關鍵領域打造了具有實際效能的AI智能體。
例如,智能客服使用戶人均效率提升24%以上。在城市綜合治理領域,智能體平臺通過智能識別技術在廣州番禺破解違停占道、垃圾溢滿等城市頑疾。
持續的創新投入與扎實的技術落地贏得了市場廣泛認可。2024年與2025年,云從科技相繼入選福布斯與胡潤中國AI TOP 50,上證科創板民企指數及科創民企50策略指數。
算力筑基:華為生態賦能安全創新
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智能算力+安全技術”的雙重支撐。
作為華為生態的重要伙伴,云從科技在中心建設中深度融入了華為的技術底座——從昇騰算力提供的強大訓練能力,到鯤鵬平臺的高安全特性,再到開源開放的軟硬件生態,共同構筑了“高效且可靠”的技術基石。
這種協同恰是華為“千行百業AI化”愿景的生動實踐。正如在紡織業,昇騰AI幫助企業將傳統產線的漏檢率降低90%,同時算力成本下降40%;在文旅行業,眾數信科讓“AI導游”在長江輪船上實現個性化服務——在網安基地,云從與華為的合作同樣證明:只有將安全基因注入算力底座,才能讓AI技術在各行業“放心奔跑”。
錨定未來:從“場景優勢”到“競爭優勢”
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算力、算法、數據”三要素供給。云從攜手昇騰AI基礎軟硬件平臺為基座構建的訓推一體化中心,正是對這一戰略的前瞻響應。
短期,它以澎湃算力與高效框架,顯著降低技術門檻與應用成本,讓萬千中小企業也能輕松擁抱AI;
長期,它作為安全可控的創新熔爐,正催化跨產業融合動能——在云從與昇騰構筑的可靠環境中,農業數據與工業算法碰撞,可能催生智慧供應鏈新范式;傳媒內容與教育場景協同訓練,或將孕育更懂用戶的學習助手。
在武漢光谷的夏日驕陽下,這座“可控訓練場”,正悄然重塑AI產業的發展路徑。它昭示:AI的價值,不僅在于技術突破的驚艷瞬間,更在于安全落地與穩健前行。
云從科技與昇騰的深度協同,既為當下產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安全錨點”,更為未來無邊界的創新探索鋪設了基于昇騰生態的“通途大道”。
這,正是中國AI從“豐富場景優勢”邁向“核心技術自主與全面產業競爭優勢”的關鍵一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