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在一臺能夠上網的電腦上,沒有安裝Microsoft Word等文檔處理軟件,怎樣寫文章呢?
不必發愁。打開網頁瀏覽器、進入谷歌網站的在線文字處理軟件GoogleDocs頁面,新建文檔、編輯內容;將文檔保存在谷歌服務器上,而不是你的電腦硬盤里,你就可以在任何一臺能夠上網的電腦上隨時取用。
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在《云中漫步》中說,如果你喜歡上了這種在線文字處理的新穎編輯體驗,那么你正在擁抱一個美麗的網絡應用模式——云計算(CloudComputing)。
最新的動向是,Google將于2009年內推出GDrive服務,用戶通過該服務可以將自己幾乎所有的數據(郵件、圖片、音樂和文檔等)都存在網上,并可以隨時接入那些數據,“GDrive的推出將使傳統PC變得多余”。
當前的金融海嘯迅速擴大了云計算的應用趨勢。對于需要節約基礎投資的中小企業來說,允許大量網絡系統共享IT基礎平臺的云計算服務,可以幫助他們只需通過使用量來交費,而無需像現在這樣,自行購買服務器和由專人維護,從而以最小成本和最便捷方法使公司達到企業級技術水準。
相比于國際IT巨頭早早投入巨資爭奪云計算制高點,中國IT企業應對云計算有些落伍。迄今為止,只有兩家IT產業企業明確宣布了自己的云計劃——一家是網絡安全公司瑞星,另一家是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
而且,所有關于中國互聯網企業加入“云”競賽的初期跡象,是直到去年7月以后的這半年里才開始零星出現的。
“云安全”炒作?
在云計算的理想狀態中,用戶將不用擔心病毒入侵。網絡安全公司瑞星是國內最早高調宣布“云規劃”的公司,它在去年7月提出了基于云計算概念的“云安全”計劃。
這個計劃打算將用戶和瑞星技術平臺通過互聯網緊密相連,組成一個龐大的木馬、惡意軟件的監測和查殺網絡,每個“瑞星卡卡6.0”用戶都成為“云安全”參與者。
通過這些云安全客戶端對網絡中軟件行為的異常監測,獲取網上木馬、惡意程序的最新信息,送到服務器端進行自動分析和處理,再把病毒和木馬的解決方案分發到每一個客戶端。
“正式運行半年來,這個"云安全"系統已經覆蓋了超過上億國內網民。”瑞星軟件公司市場總監馬剛對本報記者說,此前,面對呈幾何級數爆炸增長的新木馬病毒,瑞星每天都能截獲8-10萬個。如果交由普通的病毒分析工程師分析,每天最多只能分析20個左右新病毒。實施云安全后,瑞星每天處理新病毒已穩定在12萬個左右。
馬剛說,目前瑞星“云安全”系統在服務器、帶寬等硬件上的投入超過數千萬元,未來數年的硬件投資不會低于現有水平,而相應技術團隊和未來研究花費也將數倍于硬件投資。
在瑞星宣布“云安全”計劃兩個月后,國內另一安全廠商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周鴻祎博客,周鴻祎新聞,周鴻祎說吧)在公開場合說,國內沒有真正的云安全,“只有那些擁有大規模搜索技術、郵箱技術、存儲技術等海量數據處理能力的公司,才能真正實現"云安全"”。
“一個企業沒有1000臺以上的服務器,就不要妄談"云安全"。”周沒有透露奇虎擁有多少臺服務器,只是聲稱奇虎已經初步建成中國最大的“云安全”計算中心。
不過,在三星經濟研究院(中國)技術產業組研究員許李彥眼里,這幾家國內殺毒軟件廠商的“云安全”之爭,更多的只是概念炒作。“當國外安全廠商早已紛紛提出云計算業務時,國內這些殺毒軟件廠商都不可能說我沒有,哪怕只是用這個概念它也要說出來。”她評價說。
許李彥認為,真正的云安全服務,除了面向個人的安全產品外,還有更多面向企業安全的產品。“真正的云安全要求服務能覆蓋企業安全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殺病毒,比如賽門鐵克提供的針對中小型企業的安全解決方案,包括端點安全、數據備份和存儲等,并且在服務的主動性上做得更深入。”
所謂主動性,即不同于過去發現問題然后被動解決,而是其提供的云服務能主動地管理企業的安全體系,例如在威脅發生前進行資料備份等。“因此,真正的云安全要求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繼而要求硬件的支持和平臺的搭建。”許李彥說,國內的安全廠商還極少有能做到這些的。
950億美元的市場容量
阿里巴巴是國內第二家高調宣布進軍云計算的,時間是去年12月底,恰值國際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云計算戰略師JeffBarr來華探索其云業務進入中國的可能之后。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子公司阿里軟件稱,阿里建設的首個電子商務云計算中心將在2009年初落戶南京,建成后將與杭州總部的數據中心一起協同工作。
“南京電子商務云計算中心的前期投資超過億元。”阿里軟件總經理王濤日前對本報記者說,南京云計算中心建成后不僅能夠滿足南京周邊數十個城市、近百萬中小企業的IT計算需求,也能供長三角地區多個軟件園區的ISV軟件公司開發API接口,調用各種計算、存儲、帶寬等IT資源。
“我們目前在電子商務云計算市場沒有競爭對手。”王濤沒有透露阿里實現云計算的具體途徑,只稱在適當的時機會對外披露技術細節。
然而就在距離南京僅兩小時車程的無錫,IBM建立的世界首個商用云計算中心已經實現商業化,打的同樣是中小企業牌。IBM稱,通過網絡提供服務和軟件,云計算可以幫助客戶節省多達80%的機房面積和60%的能源和冷卻費用,同時將資產利用率提升至原有水平的三倍。
目前,IBM在云計算業務上投入的收購、研發和整合成本已超過20億美元,建設其位于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公司歷史上最復雜”的云計算中心就將耗資3.6億美元。
信息技術咨詢公司IDC預計,到2013年云計算服務開支將占整個IT開支增長幅度的近三分之一。美林則預計未來5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950億美元。
騰訊聯席CTO熊明華預言,未來5年內,面對帶寬、存儲、電力、機房等成本的大量增長,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利潤可能會被吃掉,如果不能應對“云計算”的挑戰,中國互聯網也許會面臨“崩潰”。
產業鏈短板
即便對中國網民來說,云計算眼下還是最新鮮、最時髦的,但王濤對它一點不陌生。他說,很多人誤以為云計算是IBM、Google、Amazon這些國際IT巨頭的獨寵,其實中國工程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等專家已經從事該領域研究多年了。
但相對于國際IT巨頭在2008年熱捧“云計算”的激烈爭奪戰,中國本土企業一開始顯得并不熱心,直到2008年年中,才推出了一些計算機安全方面的應用,并且在產品本質上與“云計算”還有較大差距。“云安全更強調安全威脅信息的聚集,與云計算本身利用網絡上富余的資源提高計算和搜索速度還有差距。”許李彥說。
許李彥說,國內和國外云計算企業最大的差別是,國外企業是以建立云平臺為中心,在平臺上提供各種服務、并為用戶開源共用;國內企業投資云計算首先強調的是為自身主營業務服務,目前看也并不開源。
她打比方說,這就像國外企業是在建一個游樂場,不僅自己開發游樂項目,也讓大家租用場地共同開發,由此吸引的客戶將越來越多;而國內企業不具備場地優勢,只是自建游樂項目來掙錢。
中科院管理學院教授、互聯網資深分析師呂本富對本報記者說,建立云平臺的大型服務器、存儲和節能等關鍵技術還是掌握在IBM、Google等國外IT巨頭手中,國內企業并不擁有;而諸如阿里巴巴等國內企業則在比如電子商務等技術應用領域擁有一定優勢。
三星經濟研究院的分析說,云計算產業鏈的理想狀態是:云計算的運營商將硬件商、軟件商、數據整合商、平臺技術商和終端提供商整合進云平臺,通過一個標準的模式向最終用戶按需提供服務。
許李彥認為,相比跨國公司,僅擁有單一產業環節優勢的中國企業很難在產業鏈上游占有先機。
